千乘之国丨穿越千年,探寻中山国墓葬中的中原文化
在历时二百余年的征战与融合中
中山国演绎了一段段
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创造了交互融合、独具特色的文化
习
礼
中
原
与其他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相比,中山国独具特色。作为唯一一支由白狄鲜虞建立的政权,其墓葬形式、随葬器具不同于中原诸国。
但经过多年与晋、魏、赵、燕、齐等国的交流周旋,中原诸国的王权思想和礼乐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山国贵族的生活方式,其文化日益受到华夏文明的浸染。
中山国墓葬中的北方因素
灵寿古城M8004和M8102两座墓均以石头作为墓葬的建筑材料,长方形土坑竖穴、棺顶及四周有积石的墓葬是古中山国墓葬的常见形式。其随葬品中亦多有金盘丝耳环、绿松石项链、玛瑙项链、铜泡、削刀、络绳纹装饰青铜器等,都展现了北方文化传统。而磨光压划纹灰黑陶鼎、豆、壶、鸭形尊、鸟柱盘等组合反映了中山国墓葬中的独特陶器制度。
小玉人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高2.5~4厘米
中山王族3号墓出土
中山国王族3号墓共出土13件玉质人像。玉人佩饰所表现的人物梳牛角髻,身穿各式圆领对襟方格纹长裙,束腰窄袖,区别于同时期华夏文化人物的造型,明显属北方少数民族形象。
人物梳牛角型发髻的形象在宝鸡茹家庄西周邢姬墓出土铜俑、侯马遗址出土的人形陶范上均有出现。
蝉形玉饰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2.2~2.5厘米
中山王族3号墓出土(M3:62)
玉蝉分为两式,一种近似瓜子形,青玉质;一种近似三角形,白玉质。蝉头部前面左右各凸出一眼,颈部刻二道直线,背部中心有一小穿孔,背脊部中心为一道隆起的脊线,直通头尾。
玉蝉的使用始自良渚文化时期,后在石家河文化晚期和商周、汉代被广泛使用和演化。平山中山王
玛瑙串珠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珠径0.13~1.5厘米
中山王族3号墓出土
共有串珠105粒,玛瑙质。由褐、桔黄、灰白、深蓝等色玛瑙制成,颜色明润。
中山王族3号墓盗洞较多,被毁严重。玛瑙串珠多发现于坍塌土块内,且大部分经高温烘烤已严重变色变质,共清理出1457颗(不包括残碎者)。
这些玛瑙珠大体可分为扁圆形和管状珠两种。一些完整的红玛瑙珠,光泽度很好,颜色明润。
方形兽纹石刻板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14.8厘米,宽12.5厘米,厚0.4厘米
中山王族3号墓出土
石板为青石质,局部经烧呈橘黄色。石板上浮雕四条蟠虺形兽,两两相对。四虺兽均有双形尾,身体呈“S”形弯曲。其中两只有四爪、身刻细斜线条纹,另两只有三爪、身刻鳞片纹。动物形象弯绕曲廻,线条遒劲流畅,充满活力。
磨光压划纹黑陶碗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口径19.6厘米
中山王
磨光压划纹黑陶器在中山国高等级贵族墓葬中较为常见。
此碗敛口、深鼓腹,圜底,圈足。饰磨光和多道凹弦纹及一周内填波折纹的卷云纹。器内磨光并饰交叉S纹和内填横线纹的卷云纹各一周。
铜甗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通高26.5厘米
满城县第一劳改队出土
新石器时代晚期即有陶甗,商周时期的铜甗为青铜礼器。其作用相当于今天带箅子的蒸锅,利用水蒸汽将食物煮熟。
本件由上甑、下鬲两部分组成,甑用来盛放食物,甑底是能透气的箅,下部的鬲用以烧水。
蛙形墨玉兽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长1.9~2.1厘米
中山王
王
那么
中山国王墓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这里有一则小故事:
1935年,河北省平山县南七汲村一位村民在村西古路沟中偶然发现一块河光石,带回家中。20世纪70年代,考古队员意外发现此石,并请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对石上残留刻铭进行了释读,证实这一带为战国中山国王陵和都城所在地。
铭文大意为:监管捕鱼的罪臣公乘得在此看守陵墓,他的旧将曼敬告后世善良贤德之人。
【展览时间】
2024年7月2日至10月13日
【展览地点】
深圳博物馆金田路馆(历史民俗)
第二专题展厅
*本期封面
▇ 往期推荐 ▇
◆ʕ•̫͡• ʔ•̫͡•ཻʕ•̫͡•ʔ•͓͡•ʔ周一,我一定要第一个看到Ta!
◆契斋藏印丨一枚印章能容纳多少东西?边款别有天地......
▇ 官方新媒体平台 ▇
可关注本微信公众号
回复【开放时间】【场馆地址】【预约】
获取相关信息